两晋、南北朝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2:23:44
五胡乱华时期的匈奴、羯、氐、羌、鲜卑,后来都哪儿去了?或者他们的后裔都在哪里?或者哪些少数民族是他们的后裔?

这些乱华的五胡,后来都融入到汉族人中去了。只有现在我国还存在的一个少数民族——羌,跟那时的羌族有血缘关系。
那么怎么叫做“融入汉族”中去了呢?我们分辨一个民族,主要以他的相貌、语言、文化、生活习俗为特征,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他本身的这些特征,那么他也就不再被人们认为是原先的民族了。而那些乱华的五胡,正是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征,变得跟汉族人没有太大区别,以至于在生活中就没有必要把他们跟汉族人区别开来,连他们自己的后代也自我认同为汉族了。
这个过程叫做“少数民族的汉化”。汉化的先决条件是少数民族部落制的打破。因为少数民族原本按照部落组成自己的团体,不同的部落就是不同的血统,所以只有打破部落制,少数民族才能跟周边的其他民族融合起来。部落制的打破有各种原因。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互相征伐,往往被征服的部落就被征服者解体了,其成员就流散而不成其为一个整体了。此外,统治者本身有时也会有意识地解散部落。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废除部落的酋长制,让皇帝来集中指挥所有的部落民,也可能是为了生产和行政的需要,使部落民变成编户齐民(相当于上户口),便于国家统一管理。
部落被解散的少数民族,就加快了汉化的过程。从相貌上来说,北方的游牧民族跟汉族没有太大的差别,而经过民族间的通婚之后,这种差别就根本消失了。从语言和文化上来说,汉族人的人口比五胡多得多,汉族人的文化历史悠久,比五胡的文化丰富得多,而五胡由于生产落后,原本自身文化是比较浅薄的,更没有像汉族文化形成了复杂的知识体系。所以五胡要向汉族学知识,才能适应大一统国家的制度运作。再加上五胡最终和大量汉族人杂居在一起,他们自然要学会汉语,而自己本身的语言则因用处越来越少而被放弃。至于生活习俗,因为五胡进入中原后,就要开始像汉族人一样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活动,他们不再游牧而开始学着耕地。既然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在生活习俗上也就相应地从游牧的习俗而转向农耕的习俗,也变得和汉族人越来越像了。
正是经过了这样的汉化过程,到了唐朝,五胡的后代在汉族中就变得不再明显,五胡的名称也就逐渐消失了。

五胡的大部分都在南北朝时期与汉人融合了,现在的北方汉族人其实都含有五胡的血缘。少部分或者西迁去了欧洲或中亚,有的则是现在蒙古族及北方各草原民族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