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真实动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4/28 22:46:18

发生在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距今已经六十九年了,又到了十二月十二日。张学良临了了,也没有讲出个子丑寅卯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他本人也讲不清楚甚至也不知道为什么呢?是不是有什么东西他也说不出口来呢?看来值得考虑考虑。

  关于这个事变,研究论著汗牛充栋,看也看不过来。但是,不论如何,基本的理路不外三种:一种就是最为流行的所谓“兵谏”说;一种就是所谓的“造反”说;一种就只能是“失常”说了。所有的有关西安事变的动机的猜测,都可以划归这三个说法里面。

  所谓“兵谏”说,这个说法,有一个致命的地方,那就是,在皇权瓦解以后的民国,被“兵谏”的,到底是被抓起来的国家元首,还是握有行政权的政府,还是当时的民意机关,还是当时的国民党,这是完全不清楚的。就大家不明确的意思来讲,指的几乎都是当时的国家元首—蒋介石,这不是没有疑问的,但在这里,我们权且采用这一说法。如果蒋介石是一个代表民意的国家元首,“兵谏”的对象就是全国人民,那就既不合法也不正当。如果蒋介石仅仅是一个独裁者,那么,如果这个独裁者因为贪生怕死而接受了兵谏者的条件,他凭什么还可以继续独裁呢?凭什么还可以继续担任国家元首呢?这难道不是一个问题吗?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蒋是个承前启后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皇帝,被兵谏前和被兵谏后,这一点都不会改变。他的合法性使得他不会因为屈服而被质疑,民国时期,显然不是这样的。一般说来,至少在西安事变前,蒋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强人统治,靠枪、靠钱、靠诡计。可以含含糊糊的同合法性和正当性挂上钩,但不能绝对的挂上钩。事变前和事变后,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国人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这是有趣的问题。

  回到我们的有关兵谏者的动机问题上,对这样一个人,在当时的背景下,能达到兵谏的目的吗?只要稍作沙盘推演,结论一定是否定的。所以,作为动机的“兵谏”说,不能成立。当然,作为一个兵谏的结果,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所谓的“造反”说,这个说法,也有颇多的破绽,最大的破绽,是没有一个当事人,包括张学良、包括蒋介石,认同这一说法。而且,不论从利益角度考虑,还是从抗日的角度考虑,这个说法都站不住脚。

  那么,到了最后,我们只有一种角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