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的命名故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8:23:16

在欧洲,到十九世纪初,随着超来越多的化学元素的发现和各国间科学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化学家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统一化学元素的命名。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首先提出,用欧洲各国通用的拉丁文来统一命名元素,从此改变了元素命名上的混乱状况。

化学元素的拉丁文名称,在命名时部有一定的含义,或是为了纪念发现为地点、发现者的祖国,或是为了纪念某科学家,或是借用星宿名和神名,或是为了表示这一元素为某一特性。在把这些拉丁文名称翻译成中文肘,也有多种做法。一是沿用古代已有的名称,一是借用古字,而最多的则是另创新字。在这些大量新造汉字中,大致又可分为谐声造字和会意造字二类。分门别类聊聊这些化学元素的名称,也是颇有趣味之事。

一、以地名命名

这类元素不少,约占了总数的近四分之一。这些元素的中文名称基本上都是从拉丁文名称的第一(或第二) 音节音译而来,采用的是谐声造字法。如:

镁—拉丁文意是“美格里西亚”,为一希腊城市。

钪—拉丁文意是“斯堪的纳维亚”

锶—拉丁文意为“思特朗提安”,为苏格兰地名。

镓—拉丁文意是“家里亚”,为法国古称。

铪—拉丁文意是“哈夫尼亚”,为哥本哈根古称。

铼—拉丁文意是“莱茵”,欧洲著名的河流。

镅—拉丁文意是“美洲”。

有个别的元素的中文名称是借用古汉字的,如87号元素钫,拉丁文意是“法兰西”,音译成钫。而“钫”在古代原是指盛酒浆或粮食的青铜盛器,其古义现已不见使用。

二、以人名命名

这类元素的中文名称也多取音译后谐声造字的方法。如:

钐—拉丁文意是“杉马尔斯基”,俄国矿物学家。

镶—拉丁文意是“爱因斯坦”。

镄—拉丁文意是“费米”,美国物理学家。

钔—拉丁文意是“门捷列夫”。

锘—拉丁文意是“诺贝尔”。

铹—拉丁文意是“劳伦斯”,回旋加速器时发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