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伙帮忙解决:中国小说中丫鬟一词的来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3 18:12:18
指代封建社会侍奉小姐公子达官贵戚的年轻女孩子~~

我们先来看看古代扬州女子幼年时的发式是什么样式。

扬州人的口语中称小女孩有一种特殊的叫法,叫做“丫头”。在这里,“丫头”这一词是作为人称代词使用的,若考其由来,早在宋代就有这种叫法。宋人王洋在他的《弋阳道中题丫头岩》一诗中,其注脚即云:“吴楚之人谓婢子为丫头”。清代《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也有:“方吃了半盏茶,只听外头咭咭呱呱,一群丫头笑着进来,原来是翠墨、小螺、翠缕、入画、邢岫烟的丫头篆儿,并奶子抱着巧姐儿、彩鸾、绣鸾八九人,都抱着红毡子来了。”从这两则引文来看,“丫头”是指旧时大户人家的婢女。

但扬州人称“丫头”还不尽如此,扬州人的称呼中更多的是含有亲昵的成分,这有点类似《红楼梦》七十一回中贾母的一段话:“这才是凤丫头知礼处。难道我的生日,由着奴才们把一族中的主子都得罪了,也不管罢?”这里的“凤丫头”是指王熙凤,显然贾母在这里叫“凤丫头”是一种昵称,在《红楼梦》里也只有贾母才有资格这样叫王熙凤。扬州人日常叫“丫头”也是这样,多数是家中长辈才能这叫,甚至还可以说成:“死丫头,吓了我一跳!”女孩听到这话,一定知道不是责骂,会欢快地扑到大人的怀中。

但是,“丫头”一词最初并不是用作人称代词,而是特指孩童的一种头发梳理样式。古代,扬州一带的幼童与周边其他地区类似,都是将头发集成两束,分别盘于头顶两侧,其形状类似于牛角,故古人称幼童时期为“总角之年”。

到了少年时期,无论男孩女孩一般都不戴帽子,而是将头发下垂,故谓之“垂髫之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冠礼,为他戴上帽子,谓之“弱冠之年”。而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要把头发盘起来,用“笄”簪好,即谓之“及笄之年”。男子弱冠,女子及笄,都意味着成年了。

女子及笄后即留发不剪了,要梳起左右对称的双髻,这双髻类似于树枝的丫叉翘于头顶,所以古人把这种发式叫做:“髻丫”,而扬州人则又称为:“丫头”。关于“髻丫”一词,古代文字记载很多,如宋代陆游《浣纱女》一诗中即有“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在扬州的出土文物中也有“丫头”发式的考古发现,最典型的是扬州北郊扬庙乡一座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陶俑,这个陶俑是一个做舞蹈动作的女子,估计年龄在十二三岁,她的头上就有“丫”字形的两个发髻。

扬州方言中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