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要让周培公去征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9:19:16
本人觉的周培公和魏炎是一个类型,但是康熙为什么要让他去征站呢..不懂,如果真的有什么不测康熙岂不是丢了鸡还洒了米..有些不解
PS:本人觉的他是一个文人,怎么去做将军做的事呢..不解康熙怎么想的,想听下理由,别复制

周培公是幕僚,只负责出主意,兵权在图海手里。只是电视上为了突出周培功,把他拍成了主帅。

他一定有他的道例

建议去问其本人

康熙帝真是知人善任啊!
周培公是前朝遗民,“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说明他很会做人,很会办事,康熙帝用他就是看重了这一点。且不说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就算是文人,在古代,文人做大将的有很多的,从三国时的书生陆逊,南北朝时期的韦睿到后来的袁崇焕等等。打仗不一定要考武力,只要有智谋,有谋略,把握好战争,战场形式,与本身武力并无多大关系的。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即使如此。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今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周培公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
康熙年间刊刻的《湖北先贤诗佩》卷五记载:周昌,字培公,荆门人。父早丧。先生娠甫十岁,李自成讧荆郢间,母孙夫人殉难死,先生落魄无依。为州卒小吏,旋附显者入都门,充内阁供奉。康熙丙辰,固原提督王辅臣叛,先生进谋曰:“关陕天下之脊也,吴逆(三桂)不从川据陕而恋栈常岳间,诚出下策。今辅臣举足轻重,实系天下安危。虽因一时激变通吴、耿(精忠)二逆而心念国恩,犹盲之不忘乎视,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谕之,必复降。

《清史稿》也清楚地记载了周培公“说降”之事。
1674年(康熙十三年)腊月,吴三桂等“三藩”起事谋反,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康熙看清了吴三桂的战略意图,毫不迟缓地派出大军,从江西、浙江、陕西、甘肃等地阻击吴军,围剿耿、王叛军。当时的西部战场--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而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的主要是王辅臣的叛军,因此,康熙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战场,以恩威并用、剿抚结合的手段,力图尽快扑灭王辅臣的叛乱。1676年(康熙十五年)康熙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进兵,他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