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上在世的时候都喊万岁,去世以后却说千古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9:04:24
这是为什么?

万岁
  “万岁”本意有永远存在之意,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事物纪原》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今也用为祝颂词,表达极其赞赏的感情用语口号。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日本万岁!”等

  可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万岁”一词是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臣子口中的“万岁爷”就是皇帝,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将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就连明朝权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贤,虽然从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也只敢以“九千岁”自居。

  但是,“万岁”一词最早不是用于称呼皇帝的。

  在西周、春秋时,“万年无疆”、“眉寿无疆”等是人们常用的颂词和祝福语。《诗经·豳风·七月》有“脐彼公堂,称彼篁觥,万寿无疆”之句,它描写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后,举行欢庆仪式的场面。这里的“万寿无疆”,是人们举杯痛饮时发出的欢呼语。西周金文中也有很多这类文字,它并不是对天子的赞颂,而是一种行文款式,凡铸鼎者皆可用。如“唯黄孙子系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表示的只是传之子孙后代,永远私有之意。而“万岁”一词,是这些颂词、祝福语的发展和简化。

  从战国到汉初,“万岁”一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口中,记载在历史文献中。《战国策·齐策》记载益尝君遣门下食客冯援,前往封邑薛(今山东滕州南)收取债息。冯接到薛后“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但有些贫民实在无力还息,冯援便自作主张,“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蔺相如奉和氏之壁人秦,“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可见此时的“万岁”,只是一种欢呼语。这一时期,“万岁”还有另一种意思,即作为“死”的讳称。如《战国策·楚策》载,楚王游云梦,仰天而笑日:“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史记·高祖本纪》:“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里“万岁”的意思,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中曹操所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的“万年”是一样的。

  而皇帝被称为“万岁”,是始于汉武帝时的。

  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