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四大徽班??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21:14:09
关于四大徽班的由来..概念..等等
总之是介绍四大徽班的啦

四大徽班概况
  “徽”指的是徽调或徽戏,“徽班”是指演徽调的戏班。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徽调在南方非常受欢迎,有许多著名的徽班。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当时被称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当时有这样的赞誉:三庆班的轴子、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

  “轴子”(读“咒”),意思是说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

  “曲子”是指昆曲,意思是说四喜班擅长演昆腔的剧目。

  “孩子”指的是童伶,意思是说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生气勃勃。

  “把子”是指武戏,意思是说和春班的武戏火爆,最受欢迎。

  这是四大徽班的概况。

  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剧坛4个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

  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

  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四大徽班

  明末,安徽青阳,徽州声腔已趋流行,同时安徽优伶技艺已显头角.清乾隆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九○年),高宗八旬万寿盛典,三庆徽班率先入京祝厘,自此继来徽班又有四喜,和春,春台等班,合称「四大徽班」.
  乾隆时,戏曲已分雅,花两部.雅部即指昆腔;花部又名乱弹,泛指昆腔外之一切地方声腔.徽班则特有其地力之「二黄调」,但仅是以二黄调为基本声腔,再融合流行之京,秦两腔,萃集其他剧种所长.是以嘉庆年间,徽班不但擅演花部诸戏,昆腔也是常演戏目,演员亦不仅安徽人,徽班只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