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一帮我的历史作业,等人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3 22:25:42
材料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三国*王粲《七衰诗》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1.上述两诗反映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这种状况何时得到初步好转?其原因是什么?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三国*王粲《七衰诗》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1.上述两诗反映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人们生活苦难的“人吃人”的社会背景

2.这种状况何时得到初步好转?其原因是什么?

三国时期

原因:
①魏蜀吴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②三国统治者为了扩大各自的势力都积极恢复发展经济.如:魏国,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推广马钧发明的翻车,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蜀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都江堰设堰官,大力发展养蚕,西南得到开发.③北方农民大批迁居江南,吴国的山越族与汉族一起共同开发江南.

1\这是东汉末年的状况,当时军阀割据,全国战乱不止,青壮年当兵战死的多,家里只有老弱妇孺,生产力到了最低.
2\三国基本形成后情况有了一点好转,相对全国的大乱变为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各个国家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必然会相应的采取一些措施发展生产,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