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酱发明的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9 09:38:33

孔子不得其酱不食释义

  张之杰(台湾)

  笔者侧身出版界有年,除了获取衣食,也得到一些边际效益。任职环华出版公司期间,由於编辑百科全书和百科辞典,因而接触到辞书学;任职锦绣出版公司期间,由於编辑美术书,因而接触到美术史,并开创出科学史和美术史会通的探索;今年七月,锦绣倒闭,到汉光文化公司任职,由於编辑食谱,又接触到饮馔史,谨将一点初步心得草成此篇,望同好不吝指教。

  中学时代读《论语》,读到孔子「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乡党),只觉得孔子未免过份,老人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难怪这麼挑剔!几十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一直没深思过,直到最近接触到饮馔史,才较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得从炊具说起。中国古代的炊具主要有鼎、鬲、釜和甑、甗。鼎、鬲和釜都是煮器:鼎具有实心的三足,是个深腹罐子,可用柴火在鼎足底下加热,或安放在火塘上加热;鬲的形状像鼎,但三足中空,适合火塘加热。大在春秋战国,随著炉灶的发展,釜取代了鼎和鬲,釜的特徵是广口、深腹、圆底,相当於现今的锅。甑和甗是蒸器:甑相当於现今的蒸笼,甑和鬲配套,形成甗,其下部的鬲用来煮水,上部的甑用来盛放食品,中间置箅,蒸汽通过箅孔,将甑内的食物蒸熟。当鬲被釜取代后,改为甑和釜配套,从而发展出日后的蒸锅。

  鼎、鬲、釜和甑、甗全都始自新石器时代,至少使用到春秋战国(甚至秦汉),这段期间烹饪手段主要是煮,其次是蒸。当然,鼎和釜也可以用来炸或煎,不过古时物质匮乏,享受炸食或煎食的机会应该不多。至於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烹饪方法——烤,进入新石器时代已退居次要地位。总之,煮和蒸应该是古人最主要的烹饪手段。

  以煮和蒸烹饪食物,味道难免清淡,必须用酱料增添味道。日本涮涮锅就是个例子,它没什麼汤头,几乎全靠酱料赋味。若干较纯粹的台菜也是如此,可见台菜较中原菜肴更具古风。(大概和台语保持较多古音的原因相同吧?)当然了,如有适当的调味料,清蒸和白煮也颇能入味,但孔子时代的调味料主要是盐、酒、醋、葱、韭、蒜、姜、芥、桂皮、花椒等,只凭这些调味料是达不到提味添香效果的,是以酱料就格外重要了。

  在孔子时代,豆、面类发酵调味料——豆豉、豆酱、面酱、酱油等还没发明,所谓「不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