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东剧变时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8:56:15
这一时期,其它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情况如何?
一定细述
谢谢

80年代,东欧国家除了阿尔巴尼亚外,都进行着新一轮的改革。推动改革的因素很多,重要的有这样两点:一是东欧国家国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下降,1966-1970年7.4%,1971-1975 6.4%,1976-1980为41%,1981-1985年下降到了34%。国民收入的下降反映了生产的衰竭,说明粗放型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东欧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世界能源危机对东欧经济的沉重打击,使东欧国家外债迅速上升。80年代初罗马尼亚外债达140亿美圆,1981年南斯拉夫外债达201亿美圆,1986年,波兰欠西方的外债达382亿美圆,人均1000美圆,1988年匈牙利的外债高达180亿美圆,人均1800美圆。80年代的东欧改革,是此前进行的各个阶段改革的继续和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各国在新一轮的改革过程中,不断摸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打破了苏联模式对东鸥的一统天下,东欧出现了经济体制多样化的趋势。

苏联的改革是由赫鲁晓夫发起的,因此赫鲁晓夫可以称的上是苏联的第一代改革家。但是,正是由于其改革属于第一次,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论证而显粗糙,其政策也带有冲击性。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了克服赫鲁晓夫的缺点,不再那么鲁莽了,这影响了勃列日涅夫 后来在苏联进行的改革。1965年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但没过几年,苏联在扼杀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运动的同时,其自身的改革也来了个急刹车,新经济体制和“布拉格之春”同归于尽。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大搞个人迷信,以他为核心的政治局老化,80年代初的改革没有起到搞活经济的作用。加上苏联与美国的挣霸斗争如火如荼,苏联的经济越来越军事化。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在其上台执时苏联已经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在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陷入停顿状态,社会的各种矛盾日趋严重。在外部,70年代苏联所奉行的全球进攻战涅开始遭到西方集团的全面反击,美国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是苏联面临着新的一轮军备竞赛中被拖垮的危险,阿富汗战争饿长期化也使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以认为,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之时,苏联原有的外交政策已难以为续。为了配合国内的政策,戈尔巴乔夫对苏联 的外交政策实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