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何会产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认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2:19:21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的政治思想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策。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贞观政要》)起而反抗。唐太宗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舟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贞观政要》)。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贞观政要》)。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以这些认识为依据而制定的。

唐太宗即位后一直和大臣门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因此他也一直同意荀子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荀子讲的).

认识到了百姓的重要性。。。。。。。。。。。。。。。。。。。。。。。。。。。。。。。。。。。。。。。。。。。。。。。。。。。。。。。。。。。。。。。。。。。。。。。。。。。。。。。。。

根本原因是维护统治的需要

该命题是战国的荀子提出的

这好象不是他自己想出来,而是魏征告诉他的.如果我记错了,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话,可能源自与他对隋朝末年叛乱的深刻体会,对隋朝很快灭亡的深刻认识。隋朝末年就像是一叶扁舟,浮沉不定,漂浮在农民起义的惊涛骇浪之中。

我只能说他不是第一个有这一思想的人,别的不说,孔子就有,所谓君轻民贵嘛。
古代许多人有这样的思想,一是没形成唐太宗这样的理论,第二就是不想说出口,一旦让大多数人都知道了这皇帝和神仙没什么瓜葛,谁都可以当的,江山就不会稳了吧在他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