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介绍一下洛克《论宽容》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4:15:43

宽容是对文明的考验——《论宽容》阅读札记
  我们很熟悉房龙的《宽容》和洛克《论宽容》了,而伏尔泰的这本《论宽容》对于汉语读者来说还是比较新的。在人类思想史上,在1762年的法国,发生了著名的卡拉斯冤案。伏尔泰是该案件的伸冤者,正是他竭尽全力为卡拉斯一家昭雪,从而成为了启蒙思想的伟大实践者。笔者曾为此写过随笔《思想之外的行动启蒙》。《论宽容》一书正是伏尔泰为他人四处伸冤时写成的,作者透过卡拉斯冤案,批判了宗教狂热,阐发了自己的宽容思想。阅读《论宽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彻底的人道主义者的博大思想与伟大情操。

  “宽容是对文明的唯一考验。”英国哲人赫尔普士如是云。是否拥有宽容的人道情怀,是一个社会是否发达文明的标杆。早在14世纪,“宽容”一词就在法语里出现了,本义是指对于某种自己不赞成的事物,出于宽厚忍耐而表示容许容忍,并不加以禁止、阻碍或苛求;或指容许、容忍他人与自己不同的感情、思想、习惯、行为等的内心情绪。伏尔泰这样说:“宽容从未挑起内战烟火,偏执却能造成尸横遍野。”古今中外多少现实早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宽容程度,决定了这个社会这些民众的文明与和谐的程度。

  在人类文明史上,宽容时时刻刻在闪烁着光芒,或星或月或太阳。《论宽容》有一节专论“犹太人极其宽容”,是啊,希伯来名句“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那是多么博大的胸怀。

  在古代中国,宽容并不是一个稀见的因子。伏尔泰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宽容就有良好的评价,他还在《论宽容》一书中论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学大家苏轼就有博大的宽容胸怀,福建有一位老读书人,曾冒充苏轼托带包裹赴京城应考,途中被捉住了,带到苏轼面前,苏轼干脆顺水推舟假戏真做,让他成了为自己托带包裹的人。当然,通常来说,宽容并不总是要你“以德报怨”,做到“以直报怨”就可以了。

  一个没有宽容的世界,一定是个没有德性、没有精神、没有信仰的世界。伏尔泰说:“如果没有宽容,狂热就会蹂躏大地,或者至少使世界陷于痛苦之中!” 2007年8月,俄考古学家称发现了末代沙皇子女的遗骨。90年前的1917年,十月革命后,退位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及皇室成员被处决。在他们的骸骨附近发现了陶制的器皿,初步分析曾装过硫酸,这证明了当年布尔什维克行刑的火枪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