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只打九九,不打加一”这句俗语有没有出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8:18:06
小说里常见这句话,意思是不要太过份。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第一次听说的话

民间称地痞无赖一类人物为“光棍”,至迟在元代就已流行。如《元曲选·杀狗劝夫》“楔子”中有:“却信着这两个光棍,搬坏了俺一家儿也。”明清两代,“光棍”之称颇为盛行,成为官方对流氓的通称,明代史籍中又称作“打光棍游食之徒”,或称“打光棍之徒”与“打光棍浪子”,简称“打光棍”。《大清律》中,则有“光棍例”处置流氓罪。

所谓“光棍”者,《皇明条法事类纂》记载说,是一些“凶恶之徒,三五成群”,或“趁仓场收放偷盗搂扒”,或“斗殴杀人命,将尸扛抬图赖者”。清人编《俗语考原·光棍》释曰:“俗谓无赖匪徒以敲诈为事者为光棍。”清代《六部成语注解·刑部成语》也说,“光棍”就是“诈骗之匪也”。

“光棍”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穷,此辈家无恒产,身无长技,“穷如一根棍”;二是无正当职业,“专事游荡”,属好吃懒做的游惰之辈;三是凶狠无赖,靠着欺诈等手段强索人钱财为生。

光棍还有许多别称。如湖南人习称彼辈为“痞棍”,上海人则名之“地棍”,福建有“闯棍”、“喇棍”,小地方的二流子叫“土棍”,游手好闲到处流窜做恶者被称为“游棍”或“流棍”,专猎女色的无赖则叫“游花光棍”,扎把结伙的光棍叫“把棍”,“光”“赤”同义或曰“赤棍”,等等。

“光棍”一词还有一层广为人知的含义:单身汉。此义明人即已使用。如《孤本元明杂剧》中明冯惟敏的《僧尼共犯》有云:“佛公佛母,辈辈相传,生长佛子,哄俺弟子,都做光棍。”《俗语考原》说得更明白:“今俗亦以无妻之独夫,谓为光棍汉。”为何无妻之男称“光棍”?有人解释说:“‘棍者’,男根也。故俗称无妻之男为‘光棍’。”可备一说。

从“光棍”一词的发展史或流行史观之,“光棍”之称从来就不是什么好名头,而是饱含着主流社会对此等“另类”人物或社会“边缘性”人物的蔑视和鄙夷。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迄至晚清民国时期,号称势力“遍天下”的帮会中人竟然堂而皇之地以“光棍”自称。如洪帮(哥老会)的成员分为三等,号称“三等光棍”。其头等光棍叫清水光棍,都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学识、声望、地位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彼时在社会转型和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光棍”的内涵已发生变化:一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学识、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