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的<隋宫燕>和刘禹锡的<乌衣巷>在表达技巧和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4:12:43
乌衣巷
作者: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隋宫燕
李益

燕语如伤旧国春, 宫花旋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 几度飞来不见人。
速求!!!!!!!!!!!!

我同桌说“乌衣巷”是“乌鸦笑”。

李益对隋宫前的春燕呢喃,颇有感触,便以代燕说话的巧妙构思,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刘禹锡则是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所以表达技巧不同就是:李益是以他人(燕子)之口述说隋宫的变化,而刘禹锡则是借今景感叹乌衣巷的变化。
感情上大体相同,恕我才疏学浅,没看出来,麻烦搂主知道正确答案后发过来。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