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时斩首犯人会选择在秋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3 10:35:08

秋后问斩一词应该始于唐朝..水浒英雄传有提及秋后问斩一词.应该是最早出现秋后问斩一词.但是历代问斩的时间并不一定在秋后.至明清才固定于秋后..嘉庆之后又改于随判随斩.此由来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做区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后通常都会要求集中处死.亦会事先公告.为何选择秋冬二季实行.主要是考虑示警的作用.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也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当时有强迫民众观看.一般行刑的时间大约集中在9-10月之间.所以会有秋后问斩一词.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因此死刑多于秋季执行。再则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萧条,亦是进入一年的尾声,亦适合执刑,春天象征新生,夏季万物正蓬勃生长,因此较不适宜取人性命吧。

春天万物滋生,夏天万物繁盛。
秋冬意味凋零、败落。

古人有朴素的自然天命观,也就是常说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认为人的行为应合乎天道的循环

秋天萧杀,正是万物凋零的日子,人也是一样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那有人有时间只有冬天有时间所以就秋后斩首犯人

大概是给田里的肥料不够了吧

免得冤枉人时出现六月飘雪,直接把时间定在秋冬可避免有人那它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