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少年出书之利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8:14:07
大家都来说说吧!最好是讲道理,摆事实!!谢谢

古有程门立雪,今有北大跪师;古有梦笔生花,今有做梦成才。据4月22日新京报报道,一位叫张谚的男孩儿手捧三本文稿和六字血书“破指代笔拜师”,跪在北京大学南门,期待以此方式得到名师对他文稿的指点。这个来自内蒙古的男孩称,2002年他16岁时初中毕业,随后就辍学在家。他上学时成绩不好,作文都不会写,在他16岁生日那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后,便开始写作,而且一发不可收,洋洋洒洒写了两部武侠小说和一部现代爱情小说。他从去年10月份就来到了北京,一心想找位大学老师帮他看文稿,实现出版这三部小说的愿望。(4月22日《新京报》)

  看了这篇报道,笔者丝毫不怀疑张谚对写作的热爱,但也丝毫不怀疑他为了写书而“不择手段”的炒作。不管是江淹的梦里收到五色锦而文学成就从此蜚声文坛,还是李太白梦里笔头生花从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都不过是后人的附会而已,没有“铁杵磨针”的精神,他们均不可能取得那样的文学成就。张谚说自己做过一个梦后便从一个连作文也写不好的人一跃而成为一个“一发不可收拾,洋洋洒洒写了两部武侠小说和一部现代爱情小说”的文学爱好者,这种神话没有人信。其实,他只不过想附会一下,让人们觉得他可能也会是个文学大家。这种古老得可笑的神话谁会相信?

  而他向北大名师请教的说法也十分值得怀疑。北大中文系的教授只是学者,绝非作家,何况写作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教授能给你指点多少?为什么不去找一些作家给自己指点,岂不是更好一点?就算要找名师指点,何必非北大不可?找北大名师也可,为什么不经过正当的途径,非要跪在北大门口?笔者相信北大教师们并非中央情报局的人一样神秘,他们的联系方式也并非大海捞针一样难以寻觅,既然到了北大的门口,为何不堂堂正正地进去找名师请教?以这种“跪地”、“血书”的方式行请教之名,不说是哗众取宠也难逃炒作的嫌疑。有网友就直言不讳地说这是社会的“另类”!急功近利!扭曲的人性!膨胀的私欲!也有网友说请多用文稿说话,少用膝盖发言。张谚自己也说,从去年10月,他带了2000元钱从内蒙古来京后,除了每天在月租260元的房里写作外,就是去各处求师。现在,他父母每两个月寄给他1500元生活费。而张谚的目的也十分明确:期望着自己的小说能正式出版!

  中国似乎对书有一种严重的崇拜情结,一出书仿佛多么了不起一样,就表明你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