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虞世难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3:54:14
全文

)古人误却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虞世南《蝉》

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上面一首诗与下两首是唐代咏蝉诗之“三绝”: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清露”,”緌”是古人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他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