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里的爆炸》写了一件什么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9:53:23

读过一篇名叫《客厅里的爆炸》的小说。写的是父女俩去别人家做客,主人沏好茶,忽然想到了什么,就匆匆把暖壶瓶往地上一放(就在父亲的脚边上),急急走进里屋。突然,暖瓶爆炸了,尽管父女俩都没有碰它。正当这父女俩不知所措时,主人进屋了。看到一地冒着热气的开水,主人脱口说道:“没关系,没关系。”“真太对不起了。”父亲说,“我把它碰了。”
  从主人家出来,女儿问:“爸,是你碰的吗?”“……我离得最近。”爸爸说。“可你没碰!”爸爸笑了,“那你说怎么办?暖瓶是自己倒的!地板不平。李叔叔放下时就晃,晃来晃去就倒了。”“爸,你为啥说是你?”“你李叔叔怎么能看见?”“可以告诉他呀。不行啊,孩子。”爸爸说,“还是说我碰的,听起来更顺溜些。有时候,你简直不明白是怎么回来,你说得越是真的,也越像假的,越让人不能相信。”女儿沉默了许久。“只能这样吗?”“只好这样。”

  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仔细想想在当时的情形下,辩解是没有用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经作者的发挥,显示出了很大的思想张力。它向世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有时候,“你说得越是真的,也越像假的,越让人不相信”。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相当普遍的社会心态。
  小说中的情节,常常引起我的回味,也常让我想起曾经在海南经历的一件事。

  八年前,我在海南的一所私立学校任教。时令深秋的一个周末,华灯初上,我与一位河南籍的老师携着她的小女儿一同去散步。回来后我才发现,钥匙落在了宿舍,于是我敲门,但里面没有反应。我只好等待同宿舍的另一位老师,散步时我见到她,我们还打了招呼,我想她是没回来。等了半个多小时,不见这位老师的身影。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感到奇怪,这位老师也带着个小孩,他们不能走得这么久呀,他们是不是回来睡下了,我就再敲门,但还是没有动静。楼的转弯处有一个小平台,等得累了我就在平台上的椅子上坐下。时近深夜,百无聊赖,坐着累了,心也烦烦的,于是我就站起身欲下楼走走。早不走,晚不走,就在我坐了两个多小时后站起身向楼下刚迈步时,学校的懂事长一家人上楼了。懂事长一家大概出去参加什么活动,他们的情绪很好。懂事长与校长是夫妇,丈夫做懂事,妻子当校长。当比我年龄大长得又肥胖的女校长一眼看到我背着挎包往楼下走时,表情一下子就极其肃穆冷漠起来,她无限蔑视地扫了我一眼,甩过一句冷冰冰的话语: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