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些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9:57:38
1.文中主要记叙蔺相如的事,为何开头要交待廉颇的身份?有何用意?

2.赵国是如何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的?

3.第四段“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中,这人犯了什么罪?

4.那块“和氏璧”真的值“十五城”吗?

5.当蔺相如没有依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为何压下怒气,而不是杀了蔺相如?

6.当秦王相约赵王会面,当众侮辱赵王而蔺相如反击秦王,这种较量足以表现蔺相如的智谋吗?

7.“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於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於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这一情节中,蔺相如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1 文中主要记叙蔺相如的事,为何开头要交待廉颇的身份?有何用意?
答曰:这个《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合传类型,既然是合传,那么交代廉颇的背景也就是应当了。
至于问题中提到的“主要记叙蔺相如的事”,这个说法是不确当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后面也记载了很多的廉颇的事迹。

2 赵国是如何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的?
答曰:这个似乎没人知道。比如作为国礼,或者非法的途径都是可能的。

3 .第四段“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中,这人犯了什么罪?
答曰:似乎也没有相关记载。

4 那块“和氏璧”真的值“十五城”吗?
答曰:这个没法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在春秋战国时候的宝物,像和氏壁隋珠之类,在后世的描写中都很夸张,但是考虑到当时的加工工艺,个人不持乐观态度。另外在春秋战国中,明智一些的君主都是以人才为至宝的。

5当蔺相如没有依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为何压下怒气,而不是杀了蔺相如?
答曰:不好意思杀了他,或者说杀了这样一个地位底下(宦者舍人)的使臣不能给秦国争回面子。

6.当秦王相约赵王会面,当众侮辱赵王而蔺相如反击秦王,这种较量足以表现蔺相如的智谋吗?
答曰:是的。秦国当时军力颇强,能够很快的想出反击之策并且毫不畏惧的实施说明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敢。

7 问题太常,不复制了~~
答曰:这个实际上更多是蔺相如的战略眼光和容人之度。不过最后劝说舍人的话表现了蔺相如的口才,同时这段话传到廉颇耳中的途径颇为让人玩味。如果说智谋的话,我觉得这个更能体现。

1,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2,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