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陶业在清代出现了哪些变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14:38:40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

陶瓷,是由粘土或主要含粘土的混合物,经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总称,分为陶器、瓷器和炻器。由于炻器数量很少,故主要介绍陶器、瓷器两类。

陶器是以粘土为原料烧制成的实用器皿。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不超过摄氏1000度,胎质粗松,器表一般无釉或只涂有低温釉,故具有吸水性、敲击之声不清脆等特点。

瓷器由陶器演变而来,是以高岭土等作为原料,经过摄氏1200度的高温,并涂以高温釉烧制而成。

清代主要以制瓷业为主,珐琅彩、粉彩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

制陶业则以佛山石湾、河北唐山和云南宁州为主,以及南方的紫砂陶。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优质的原料,天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

http://www.fpe95.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139
http://www.sjart.cn/wenzhang/read.asp?id=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