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落日的心得体会!!!!急!!!!!!!1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4:27:54
三亚落日的心得体会!!!急!!!!

前几日,大家在网上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研讨五年级《三亚落日》的备课问题。大家对此发表了很好的看法和意见,使我异常激动,但就在激动之余又略感遗憾和不足。之所以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是大家对课文的解读不多。课本、课本,一课之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我想就这篇读课文的心得体会写于下,供大家参考。
先说对这一课字面意思的理解与把握。通读全文,给我的第一个感觉:那便是语言清新活泼,文中的字字句句就像是一串串珍珠温软润滑,而全文就如同一首节奏明快的圆舞曲,它舒缓、柔美而富于变化。你看,全文的用字,其韵母很少有表达强烈情感的开口音a、o,而多是撮口音i、u、ǔ。只是在字串中点缀了几个开口音,使得文章富有跳动感。如课文的第一小节“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之中,仅有“亚”、“有”、“阳”、“滑”、“落”几个字的韵母最终落在了a或o上。大家知道,这是全文的开篇,这一节就像是一首乐曲主旋律,它的确立和展开会给全文定下一个基调。正如我过古代的典籍《乐记》所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乐是由声音构成的,其根本在于心感于物体,而一个人内心的情感——喜、怒、哀、乐、敬、爱……都会以不同声音、音调表达出来。关于这一点,古希腊人也早有觉察。他们分析了当时的音乐作品后认定:不同的音调包含了各不相同的情感。E调安定,D调热烈,C调和蔼,B调哀怨,A调发扬,G调浮躁,F调淫荡。(请参见朱光潜著《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3页)当然,这一说法的是不是绝对准确,还有商榷的余地,可有一点应当肯定:语言不但包括词汇和语法,它也同时包括着情感和韵律。所以语调、韵律是能够反映出人们的情感和态度的,这篇课文就是很的例证。
另外,在全篇课文之中,词语的重叠非常普遍。比如,通常我们所说的AA式、AAB式、AABB式随处可见。故一路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你看,课文中出现的“浓浓”、“蓝蓝”、“金灿灿”、“亮闪闪”、“红扑扑”、“潇潇洒洒”、“醉醺醺”等叠词;再加上散落其间的少量“双声”(如“美妙”、“洋溢”)与“叠韵”(如“蘸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