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枢密使和三衙的关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1:30:02
是互相牵制还是互相辅佐,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互相牵制,防止武将专权.
枢密使有调兵权,但手中没有兵.
三衙有兵,但无调兵权
”三衙”与枢密使所掌之兵权不同: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枢密使
官名。唐代宗永泰中始置内枢密使,以宦官掌枢密,掌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其后握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名义干预朝政,以至操纵君主的废立。至唐末昭宗时,权力更大,至直接指挥公事,侵夺宰相权力,借朱温之斩,尽诛宦官,始改用士人为枢密使。朱温(梁太祖)称帝,改名崇政使,以君主左右最亲信大臣任此职。后唐复称枢密使。宋代沿其制而稍加变通,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同门下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要政。枢密使有时亦称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其副职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任此职者一般为文官,且往往即由同平章事兼任。凡军事之措置,均由枢密使秉皇帝意旨决定执行。清常以枢密为军机大臣尊称。

《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僖宗自蜀还京......复用复恭为枢密使,寻代[田]令改为右军中尉。”《宋史.职官志二》:“枢密使、知院事,佐天子执兵改,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凡边防军旅之常务,与三省分班禀奏;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枢密使,《唐书》、《五代史》皆不载其创始之因,盖在唐本宦者之职。唐中世后,宦人[枢密]使名如是者多,殆不胜记,本不系职官轻重......据《续事始》云:‘代宗永泰中,以中人董秀管枢密,因置内枢密使。’《续事始》为蜀冯鉴所作也。”

三衙
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东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唐后期,习惯称藩镇的亲兵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镇而夺得帝位,故相沿称为三衙。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

宋代管辖禁兵和厢兵的中央机构。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总称三衙。五代后梁开始设置侍卫亲军,作为皇帝亲兵的一支,后晋时遂成皇帝亲兵的总称。后周时另设殿前司,扩充其军力,形成与侍卫亲军司对峙的“两司”。北宋初期,又将侍卫亲军司分成马军司和步军司,形成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共计九员,作为三衙统兵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