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人们如何学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8 10:42:05
秦朝时人们如何学习?是进入学堂还是别的什么方法?

谢谢。
我查了下,私塾,太学之类好像是在汉朝以后才出现的,所以就不知道先秦时期乃至战国时期小孩是如何学习的

是收徒学习,在泰国的小孩子是自己想学什么就到哪个师傅学习的.

有深度,我认为是学堂,师父口传心授是中华大地的传统。

秦朝在文化教育方面,从崇法排儒的基本政策出发,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其主要点是:
颁“挟书令”和“禁私学以吏为师”
秦始皇从巩固统一的封建政权出发,根据李斯的建议,果断地采取了“颁挟书令” 所谓“挟书令”,并非是毁掉所有的书籍,所禁者仅限于私藏在儒生或百姓手中的儒家经典和“禁私学以吏为师”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藏书的限制。二是关于办学的限制。所谓“禁私学以吏为师”,也并非是取消教育。规定:有愿求学者,可按封建王朝的统一布置,“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所禁者仅限于春秋、战国以来儒家所办的“二心私学”。以杜绝儒生聚徒讲学,结党营私,扩大其势力。从实行这一措施的原因及措施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到,秦始皇并不是要取消教育和毁灭文明,而是要铲除危害封建集权主义统治的思想影响。但是,这种强制焚书和以法代教,以及不办学校培养人才的做法,是简单粗暴和不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也是不利于科学文化繁荣和进步的。
“书同文,行同伦”
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推行统一文字、规范社会伦常的重要措施。
所谓“书同文”就是要消除战国诸侯割据时期那种“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统一文字的工作。其具体做法是:以周时的大篆为基础,省其字形,改其字体;用秦国的现行文字做标准,取其所同,罢其所异。统一后的文字,官府所用的叫做小篆。
民间使用的叫做隶书。秦朝实行“书同文”的措施,使字体由繁到简、由杂到齐,这是一种进步的趋势,是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所谓“行同伦”就是规范道德行为的标准。春秋战国以来,由于封建制在形成过程中,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观念,旧的没有铲除,新的没有确立。特别是由于各国封建制的进程不一,程度不同,所以各国的道德观念差别很大。秦统一以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不仅需要有统一的法令,而且需要有统一的道德,其做法就是用《秦律》取代《周礼》,从而达到“黔首(百姓)改化,远迩同度(法度)”之目的。这一措施的实行,有利于融汇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以便推动其他方面的交流和统一,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设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