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注释中的“反”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7:12:35
朱熹的四书集注里就有很多这样的反。
比如,“犁牛之子骍且角”(《论语》)。朱熹注释“犁”:利之反,杂文。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杂文”是什么意思?

1、“反”就是“反切

 

       反切法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也是对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反切法使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声调

     声母、韵母、声调取出来之后一组合,就是那个汉字的读音。在使用音标和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

 

【例证】:“犁”,利之反。也就是用“利”的声母“L”+“之”的韵母“i”=“犁”的读音为“Li”

 

【源流】:

       反切法最初也称为“反”或“翻”,后来叫“切”,所以“反切”是“反”和“切”两种说法的合称。这两种说法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实质没有区别。顾炎武《音论》里说:“《礼部韵略》曰:‘音韵辗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其实一也。”反切取的就是“反复切摩”之意。唐代宗大历年间,因皇帝害怕造反,忌讳“反”字,遂将“反”改成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