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有代表性的三位散文作家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3:40:01

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是建国后的散文代表,

刘白羽、杨朔、秦牧是当代散文作家。

所以应该是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

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

我想杨朔、秦牧、刘白羽比较合适,理由可以参考以下说明:
散文的复兴。建国后散文这一文学样式有三次复兴。

第一次是 5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散文创作出现了最初的“复兴”现象。能显示这个时期散文“复兴”迹象的,有老舍的《养花》,丰子恺的《南颖访问记》、《庐山面目》,钦文的《鉴湖风景如画》,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等。这些作品,表现了作家回到个人性情、体验上来的努力,并探索着个性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第二次散文的“复兴”,发生在60年代初期。当时文学界进行“调整”,其中心点是改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题材、风格上提倡有限度的多样化。作为更直接展现作家的性情和文体意识的散文,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由于文学界的重视,也由于创作取得的收获,以致于,1961年有人称之为“散文年”。

散文第二次“复兴”的标志:1是形成了以散文创作为“专业”的作家群;2是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

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成就突出,被称为散文三大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朔山东篷莱人。其散文特点是:结构精巧,富有诗意。他的《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在发表的当时,以及80年代的一段时间,被看作是当代散文名篇,选入各种选本和中学语文课本中。然而在写作的个人想像空间有了更大拓展的80年代中期以后,杨朔散文的“生硬”在读者的阅读中便急速凸显,“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也转而为人们所诟病.
秦牧,广东澄海人,出版过《秦牧杂文》。50年代,除中篇小说外,散文集有《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文艺随笔《艺海拾贝》。80年代出版的散文集有《长街灯语》等近十部。其散文特点:知识性文学性结合,“熔知识性于文学性之中”。秦牧60年代散文的写法,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