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6:54:05
文中孟子阐明了怎样的一个观点?

孟子与农家的争辩: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文章主要驳斥农家“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还驳斥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指出“市贾不贰”会带来人情作伪和扰乱国家的恶果。此外,文中还斥责陈相的背叛师道为不义之行为。所以,在理解本文时,要注意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把握。

1.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1)运用演绎论证法,驳斥“君民并耕”的片面观点。作者采取步步追逼、请君人豰的演绎论证方法。首先借陈相之口摆出农家学派的观点并不直接反驳,而是从打听许行的日常生活人手,设下一个大圈套,以一连串的问话,诱使陈相钻进圈套中:许行用粟交换陶器,用粟交换工具,与百工交易。陈相只得承认许行除了自耕自食外,并不能自陶自冶,一人尽百工之职。然后作者再抽紧圈套,用反法从陈相口中引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至此,“贤者与民并耕”的片面观点不攻自破,从而自然而然地演绎出圣人治理天下同样不可耕且为的正面结论。

(2)运用归纳法,证明“劳心者治人”的观点时。作者采用了大肆铺陈、最后反诘的归纳方法。首先花大量笔墨铺陈尧、舜、禹、益、后稷等圣人治国安民的大量事实,宣扬了他们治国安邦的伟大业绩,从三个方面论证圣人因“劳心”而无法与民并耕:一是圣人为平天下而忧,不得耕;二是圣人为教育人民而忧,无暇耕;三是圣人为寻求人才而忧,不能用心于耕。大量的事实先造成一种不容争辩的气势,然后用反诘句(如:“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岂无所用其心哉?”)点拨,作者所持的“劳心者治人”的正面论点就不言自明了。

(3)运用对比论证方法,驳斥陈相兄弟背叛师道之不义。作者分别列举陈相兄弟“师死遂倍之”的不义之举与子贡、曾子等人怀念孔子的感人行为,两者一对比,陈相兄弟背师叛道之不义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4)采用演绎方法,驳斥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孟子采用与农家相同的事实,却推导出与之相反的结论,与农家针锋相对,从而更加理直气壮,有力地反驳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

2.修辞手法

(1)文章多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或使论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