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风韵中的两个好句点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14:13:41
我们的童年在清江河畔度过,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总喜欢把听来的、看来的故事赋予清江,总喜欢幻想着清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或唯美,或凄厉,或感天动地,或平凡温馨......正像她沉郁深邃的色彩,让我探不清。
前世,清江应是烟雨南郡中某个钟灵秀毓的女子。
—— 题记

(一)
她明眸皓齿,白底红格的薄衫,深蓝的棉布裤,脚底踩的是印花布鞋,正蹲在河边,费力地挥动着手中笨重的木棒,敲打着浸在水中的衣物,丝丝缕缕的衣物,缠绕着河水,几欲窜走,却又被女子探入水中的纤纤素手拾回。河水畅快的声响伴随着沉重的击打声,一下,又一下,回荡在沿岸800里。她拭去额角的汗珠,端着木盆,踏着零零落落的石头,上了岸。路过江边的农田,正在庄稼地里耕作的乡亲抬起黝黑的面孔,露出一口雪白而整齐的牙齿,笑着向她打招呼。她止步,挥了挥手,作为回敬。
那是清江,纤尘不染的清江。

(二)
她起舞时,身体轻盈如风,浑不受力,身体似乎升上了苍穹,无数灿烂的星辰从身边掠过。一名力士捧起金盘,她在三尺金盘上临风起舞,舞者深如幽泉的双瞳,仿佛连天上的星辰都会被吸引而坠落其中。庄严而妖娆,灵动而凝滞,她施展着绝世的舞技,修长的手臂在空中舞动,宛若惊鸿,舞尽霓裳。舞到极处,金盘上已经看不到人,只有流动不息的风和叮咚如泉水的银铃交击声。蜿蜒800里,这时的清江一如这曼妙灵动的舞者一般,每一处弯弯拐拐,都好似舞者的杨柳细腰。
那亦是清江,曼妙灵动的清江。

(三)
古桥上,她手执一把做工精致的纨扇,上面赫然绣着几朵开得正艳的牡丹,桥下的流水倒映出她丰姿绰约的身影,一件真丝黑底金边的旗袍正紧贴在她丰盈窈窕的身段上,勾勒曼妙,毫无瑕疵。错落有致的点缀着几枝艳丽的桃花,尽显妖娆。那眉眼,那红唇,那皓齿,那举手投足间,都是欲说还休的妩媚。至若春和景明,江面上到处流泻着金色,一江的水携着耀人的金,弯过缠绵的高山,淌过无际的平地,汇入长江。
那仍是清江,风华绝代的清江。

(四)
沙场秋点兵,中军帐前,一女子迎风而立,乍一看,这身披战甲的人只不过是身材娇小的男子

前世,清江应是名女子——应是烟雨江南中某个钟灵秀毓的女子。正是这与生俱来的温华让她甘愿俯身于连绵起伏的林涛之下,从未有过怨言。她将毕生的风华岁月献给了这里憨厚朴实的下里巴人,她将千年来的万种风情在这片土地上淋漓挥洒。
她,静若处子,动如脱兔。
她,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她,是清江……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