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四舍五入的由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08:33:44
按说5才刚到10的一半,6才过半。
为何是四舍五入,而不是五舍六入?

我认为是中国的唯一女皇帝制定的。武则天--五则添
搞笑说法。

大概你是不理解为什么五在正中间,是入而不是舍。

四舍五入法规定近似数时的确是以最接近真值的一个来近似的。虽然五在正中间,不过五后面一般总会有其他的数,如23.51,就可以近似为24,因为24比23接近。这样一来,真正出问题的只有23.5这样的数,其他数都是“合理”的。

23.5本来给23或24都是一样的,但为了规则的简单,我们说“四舍五入”,就用一个简单的规则确定了类似23.51和23.48这样的数的舍入。真正遇到23.5这样的数的情况并不多,所以即使不是十分科学,也相差不大。

在严格的科学实验中,为了避免这种人为的舍入误差(比如大量的一组数只要舍去一位,里面又有大量尾数是5的数,四舍五入就会使总结果偏大不少),就采用了一种修正:即尾数是5时,向前一位凑偶数。比如23.5近似为24,但26.5近似为26。这样5被概率相等地舍入,就减少了误差。

哈哈哈,长学问啊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运用“四舍五入”这一方法了。

我国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一书就用12个整数表示一2个律管的长度。书中假定黄钟律管的长度是81,那么…,把应钟七2(2/4)进作43;……;中吕59(2039/2187)进作60;这些都是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写成整数的。

《九章算术》里也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在用比例法求各县应出的车辆时,因为车辆是整数,他们就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演算结果加以处理。

公元237年三国魏国的杨伟编写“景初历”时,已把这种四舍五入法作了明确的记载:“半法以上排成一,不满半法废弃之。”法在这里指的是分母,意思是说,分子大于分母一半的分数可进1位,否则就舍弃不进位。

公元604年的"皇极历”出现后,四舍五入的表示法更加精确:“半以上为时,以下为退,退以配前为强,进以配后为弱,”在“皇极历”中,求近似值如果进一位或退一位,一般在这个数字后面写个“强”或“弱”字,意思就表明它比所记的这个数字多或不足,这种四舍五入法,完全和现在的相同。

在计算近似值时,除了用四舍五入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