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婴和李元霸是不是同一个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2:49:21
唐高祖李源不是有四个儿子吗?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和李元霸,貌似这样
最好有介绍

不是
李元婴高祖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唐高宗李治之叔。贞观十三年(六三九)封滕王。因从小受宠,骄纵失度,屡犯宪章。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唐高宗李治之叔。因从小受宠,骄纵失度,屡犯宪章。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唐高宗李治之叔。因从小受宠,骄纵失度,屡犯宪章。
据《旧唐书》记载:“李元婴,唐高祖李渊之二十二子也,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受封为滕王,食禄山东滕县。”李元婴初到山东封邑时,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大兴土木 ,在当地民愤极大。无奈之下,太宗李世民只好将他贬到苏州。而他在滕县苦心经营的那些亭台行宫哩,则因他在那一带的名声不佳,也只好任凭雨打风吹去了,历史仅仅是将他曾经的封地叫作“滕县”罢了。李元婴到苏州,先为刺史,后转洪州(今南昌)都督。此时,他恶习依旧。永徵四年(653年),他又选址赣江之滨,广聘能工巧匠,修起了一座高插云天的楼阁。这就是王勃笔下的滕王阁了。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李元婴再改为隆州(今阆中)刺史。在山高皇帝远的阆中,他依然按宫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腰建起了一处规模宏大的行宫,这就是杜甫诗篇中的阆中滕王阁。其实,这一调动是高宗李治对他言行举止的又一次警告,但他依然骄奢放纵,并没把警告放在眼里。据《舆地纪胜》记载:他一到阆中,就以“衙役卑陋”为名,大修宫殿高楼,称“阆苑”,又在阆中玉台山建玉台观和滕王亭。在阆中五年,竟乐而忘归长安。《新唐书》记载,滕王贬到阆中仍不遵守法度,且更加放肆。其录事参军裴韦劝谏他,话没说完他便打。一次,高宗大赏亲王,赏给各位亲王彩绸五百匹,却只赏给滕王两车麻绳。高宗说:滕王钱帛已很多,不需要赏赐,两车麻绳让他做穿钱的绳子。这是高宗对他的委婉劝告。但后来也有史家认为,滕王这些行为都是他在皇位争夺漩涡中采取的“韬晦之计”,使人们认为他对皇权不感兴趣,从而躲过了李世民、李治对他的注意,成功地保全了自己。

李元霸本名李玄霸,字大德, 唐高祖李渊第三子,母窦皇后。后世因避讳清康熙帝玄烨名改称为李元霸。幼辩惠,隋大业十年薨,年十六,无子。武德元年,追封卫怀王,又赠秦州总管、司空。以太宗子李泰为宜都王,奉其祀,葬芷阳。后泰徙封越,更以宗室西平王李琼子保定嗣。薨,无子,国除。
我们所熟知的李元霸是后世的说书人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