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与钱穆的区别,各方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18:53:48
都是大师,除了生与亡想做个比较听听大家的看法和偏爱。

长忆峨嵋路 绳床月满天
1918年,南怀瑾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现为县级乐清市)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其家世代都乐善好施,并且每一代都有人出家,在历史上亦出过几位高僧。---编者附加)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时,除精研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为乐焉。
他为深入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访求多位岩穴高隐之士,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
抗战军兴,南怀瑾毅然辞亲远游,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在川时又就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院,专研社会福利以便服务社会大众。当时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恳植,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侩奇士。复又辞去敦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嵋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离成都不远的灌县青城山,有一家禅寺灵岩寺,南怀瑾至交传西法师在此寺住持。当时知名学者如冯友兰、钱穆等均住在寺内闭关静修,大居士盐亭老人袁焕仙先生也在寺里闭关。袁老先生乃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德,他散尽亿万家财,行脚遍天下,求法忘躯,大彻大悟,潜心内籍,栖志心宗,悲大道之沉沦,众生之颠沛,乃以如来家业、孔老薪传,立己立人而及国家天下,与虚云大法师并世弘法,南怀瑾即其得意门生。
南怀瑾时常往来于青城山,结识了袁焕仙。袁闭关期满,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南先生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后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而师生情谊甚笃,有如父子焉。南怀瑾其时正二十五岁华年,已深得袁老先生真传,并随袁老先生赴重庆参访虚云大法师,随老师到潼南玉溪口过冬,更得老师亲炙:心得更是非同一般。其后,南怀瑾为求深入研究佛法,离开成都赴峨嵋山峰的大坪寺闭关修持。
峨嵋山是中国佛敦五大名山之一,为普贤菩萨道场。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人松月法师开山,地处悬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两条崎岖的山路可通,山上无水,所用只靠雨水和冬季的冰雪,人迹罕至,为闭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