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收留 日本儿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07:12:07
请问谁可以提供一下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收留日本儿童的资料?

日本战后遗孤杜冬梅把九十岁养母于世芳搀扶到客厅的沙发上,为母亲整整衣角,翻翻领子,安顿好后,拉着母亲的手,开始给我们讲述她和养父母的故事。在中国东北,二战后留下了大约五千名日本遗孤,最大的十来岁,最小的才几个月。几乎每一个遗孤都和中国养父母都有一段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杜冬梅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个。

  杜冬梅的父母和大多数遗孤的父母一样,是日本“开拓团”的成员。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后,他们在日本政府的“号召”下,怀揣“东北到处是大豆和粮食”的梦想,来到伪满洲国殖民。然而,残酷的战争撕裂了这些人的梦想,日本战败后,他们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带回日本。

  这些遗孤被留在了中国的东北、华北等地,其中以长春居多,因为长春是当时的伪满洲国“首都”。长春市民项贵臣回忆战后的情景时说,不计其数的日本平民汇集到长春,打算从这里回到日本。他们聚集在火车站和安民所,没有任何生活来源,艰难地挣扎在生死线上。孩子成了他们的拖累,有的弄死了自己的孩子,就地埋葬,懂汉语的就苦苦哀求中国老百姓,收下他们的孩子。

  中国东北的老百姓虽然惨遭日本侵略者蹂躏十四年,但当他们看到无辜的日本儿童时,伸出了善良的双手。今年已年逾八旬的李淑贤年轻时被日本人击中腹部,失去了生育能力,可是她收留了流落街头的青山百惠。几十年过去,李淑贤在回忆往事时平静地说:“我也是一个母亲”。一名评论者说,五千名日本遗孤,意味着五千个中国家庭,一万名中国父母,付出了超越血缘关系和民族恩怨的心血和汗水,把他们抚养成人。

  六十三岁的杜冬梅还记得自己来到中国养父母家时的模样。当时她叫盐塬初美,患有淋巴结核,身材瘦小,肤色黑黄,下巴还淌着脓。她的养父杜凤山收留了奄奄一息的她后,第一件事就是带她去一家日本医院看病,先后做了四次手术,控制住了病情,可是也几乎花光了杜凤山做电工赚到的所有的钱。在杜冬梅的成长过程中,她始终受到家里的宠爱,有一次,养母为了满足她吃“大果子(一种油炸食品)”的愿望,竟然当掉了一只戒指。这件事使长大后的杜冬梅认识到,“(养)父亲、(养)母亲把全部的爱都寄托到我身上,这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勤奋用功的杜冬梅后来考取了白求恩医科大学,退休时,她是长春大学第三医院的内科医生。

  中国的养父母的厚爱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