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苍天,此恨何极”出自哪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23:28:59

林则徐与左宗棠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林则徐任云贵总督,老病之躯适逢多事之地,极需帮手,又苦于缺乏合适人选。时任贵州知府的胡林翼向林推荐了左宗棠。胡对左的品学极为赞赏,推崇左为“近日楚材第一人”。之前,林公的好朋友陶澍也对左评价很高。最后左因故未能应聘,林公虽不免遗憾,但对左因此印象深刻。

  左宗棠三次参加会试均不第,乃绝意进取,埋首读书。他“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精通荒政及盐、漕、河诸务及方舆地理之学。

  道光二十九年底,林公告老还乡回归故里的途中,船泊湘江,他遣人到十里开外处请左宗棠来舟中叙谈,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湘江夜话”。他俩虽是初次谋面的两代人,却像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开怀畅饮,倾吐积愫。家事、国事、人物、政事,“无所不及”。林公对这位37岁的布衣“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期许良厚。左宗棠对这位65岁的前辈名臣,颂为“天人”,崇敬至极。共同的经世抱负和情趣,填补了他们年龄和身份悬殊的鸿沟,林公丰富的阅历、恳切的言辞使左宗棠听得如醉如痴。林公向左“谈及西域事务”,力主富边强边,给左留下深刻印象,二十多年后左给朋友写信谈及此事,犹如发生在昨日那样历历在目;左后来经略西北,继承了林公的遗志,可以看出湘江夜话对左宗棠的深远影响。

  当时林公已无官在身,也无需请幕僚,请左前来叙谈纯粹是爱才之心所驱,这种毫无功利的举动,是极为可贵的;虽然陶澍和胡林翼均很称赞左宗棠,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林公在老弥之时,仍旧坚持这种“实践”的观点,是很值得宣扬的;他不在乎对方的名望、出身、背景,惟一的标准是才,正所谓识英才于草野之中,不拘一格降人才;他深信左能得到重用,所以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经历,作为一种财富,传授给这位有潜质的人才……林公的这种人才观确实值得大力提倡。湘江夜话之所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就因为有太多耐人寻味的内容,促使人们去思索。

  左宗棠在获知林公逝世的当晚,悲痛之余即写下一副传诵一时的长联: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同时又以真挚的感情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