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父子有什么精神?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5:02:56

  1、他们父子二人不但有实干家的实干精神,还有为民做实事的奉献精神,他俩是人民心中的英雄,关于二人的精神实质详解如下:
  第一点,勤于职守。李冰为秦灭蜀国后蜀郡的第二任太守。当时蜀郡亟须发展经济,使社会稳定;亟须增加物资,支持中央政权的统一战争。治水,减少洪涝灾害发展农业是当务之急;治水,疏浚各处河道,方便交通,便利运输是面临的要务。他领导“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日犀牛里";“冰又通笮,通汶井江,经临邛,与蒙溪分水白木江会”;“又导洛通山洛水……经什邡、郫、别江、会新都大渡”;又导绵水(绵远河),凿平溷崖(乐山岷江上);开稻田、修二江七桥、穿盐井及陂池等,作了大量实事,政绩煌煌。
  第二点,做事的科学精神。治水导河,必须分清“高卑之宜”,然后“趋自然之势”,考察至岷江上游的湔氐县天彭阙,这是知地理;“辟沫水之害”,也得知四季、气候引起的水量变化,何时为害,为害时江水量与洪涝现象,这些是知天文。修都江堰考虑这些因素是尊重自然。依高卑之宜,趋自然之势,而“因地自宜’’这是顺应自然,从而恰当地作了工程地址的选点和采取相适应的工程配套设施,以达到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之目的。
  第三点,实干的作风。李冰是太守,蜀郡第一高官,但为各项工程身先士卒,亲身前往,考察山形水势决定工程选址,查看民情与施工环境,故能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由于自己亲自的测量考察,方能定出“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三石人上的这两个水位标尺点。
  第四点,开拓进取创大业的气概。李冰治水兴蜀,没有停留在前人的基础上。李冰将大禹的“东别为沱”和鳖灵的“决玉山,,纳入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内,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继承了前人业绩,但作了更新的、更宏大的开拓,而其功能不仅是防水患,而是积极的生利、运输、溉田。李冰又对大渡河、洛水、绵远河等诸河道进行整治,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对蜀郡(川西)水利进行全面整治,李冰是历史上第一人,从此奠定了川西水利的基本格局。
  2、补充解释李冰父子: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