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不符现在观点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0:39:00

"巧言令色,鲜矣仁."

是说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有真正的仁德.

现在社会,只有会花言巧语的人,才可能有真正的仁德.

我知道这话一说肯定会遭到反驳,请听我解释.

花言巧语是做什么的?实现目的使用的手段.

仁德是什么? 你自己一个人清高,觉得自己了不起,或者成仙成佛,就叫仁德了吗?

仁德必须施给众生,才叫仁德.

那么,花言巧语是必须的技巧和手段,吸引人,团结人,让人愉快的语言技巧,是极为重要的.

论语当时的时代世界很小,社会结构也相对简单,信息传播很慢,主要依靠的是行为.

所以既然不依赖花言巧语,那么一个人的行为和道德也可以很清楚的表现出来.

现在社会和过去大不相同,一个人要展现仁德,并将自己的仁德确实施行,那么就必须往上爬,必须获得众人的支持和承认.

所以必须依赖花言巧语.

现在所谓自觉有仁德却不肯用花言巧语的人,不过是伪君子而已.

你既然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份,为了众人而努力,那么又何德何能配称有仁德?

老子曾说,水处于万物之下,藏污纳垢,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存在.

连自己的一点自尊心都不放不下的人,又如何能在现代实现理想?

角度不同,认同的东西也就会不同,现在只要稍加推敲,其实大多数都是。就连被德国政府所认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不对的,例:自己不喜欢苹果就不能给别人吗?自己不喜欢难道别人就不喜欢吗?

严格来说,大多都过时了。

严格来说
用其他的角度来想
大多数都是不符的

论语中的话都符合,你如果觉得不符合,那么你还没有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