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情感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00:48:07
商鞅可否真的有一个红颜知己名为“韩女”,大型历史剧《商鞅》上,的确出现了这一段突兀情节。
根据司马迁《史记》上《商君列传 第八》记载,根本没有“韩女”一人,虽不排除司马迁不屑于此类内容的可能,但当今的众说纷纭是否也过分些?——很多网上有关此类的内容都快能和三级书媲美了……可悲。
请各位告诉我,这个“韩女”到底出处如何?当今人是根据什么确定商鞅的此位红颜知己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央视的东周列国战国篇里面商鞅变法那集,那里面说的韩女,是秦孝公的妃子,樗里子的生母,虽然电视和戏剧作品里面给她和商鞅安排了一段感情戏,不过历史上是有这个人的,她也的确是樗里子的生母,在史记-甘茂樗里子列传里面有记载

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姓公孙,名鞅,卫国(国都濮阳)国君之妾所生。因他是卫国人,又名卫鞅。后被封于商,故名商鞅。在秦国当丞相十年,极力变法,成绩卓著,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商鞅曾受李悝、吴起等人的思想影响,从小就刻苦学习,潜心研究治国之道 ,立志改革。他曾在魏相公公叔痤府上做家臣。公叔痤病危时,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继任魏相,并建议,若不用商鞅就杀之,决不能让其离开魏国,否则将会误魏江山。魏王把此话当成病重呓语,未予采纳,不予重用。后来,商鞅离魏去秦,受到秦孝公的赏识,掌握军政大权。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实行变法。基本内容是:

废“井田”开“阡陌”。即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开拓为240步一亩,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私有,自由买卖。这一改革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瓦解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

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这一制度规定,依据在前线杀敌多寡,赏给爵位,按爵位高低,授于包括占有耕地、住宅和官职等封建特权;国君的宗族无军功者,不能列入公族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的特权。这一制度对奴隶主贵族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而对新兴的地主阶级则是个鼓励。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而商业、手工业是“末业”。为了扬本抑末,商鞅规定,凡是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怠惰以致贫穷而交不起租税者,没收为官府的奴婢。商鞅的“崇本”“抑末”政策,意在发展农业,防止商贾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使秦民专力从耕织和战争中求富。

废除奴隶社会的分封制,推行县制。秦国在秦孝公以前虽已设县,但未成为制度。商鞅为了彻底废除旧的分封制,决心推行县制。他把秦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从而加强了封建统治的中央集权制。
战国时秦国政治家。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或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