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六国论(苏洵)最后一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7:48:46
就是“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苟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有在六国之下矣”那句
甚么是:“又在六国之下”

因为当时北宋在外交上极其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步当时六国覆灭的后尘。

又岂止是六国吗?说明后人不以前人为鉴,重蹈六国的行为。哈哈,在现代就是说不长记性

六国和秦都是诸侯,他的势力比秦国若

还是让后人警戒,不要步秦人后尘

翻译:
六国和秦国一样同样是周王朝分封的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的确比秦国要弱,但是如果不去贿赂秦国的话,仍然有战胜秦国的机会。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所谓“又在六国之下”指的是现今宋国如此大的一个国家,并且有六国被灭亡的前车之鉴,如果还继续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那么就比六国更不如了。

六国和秦国一样当时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的确比秦国要弱。但是如果不去贿赂秦国的话,仍然有战胜秦国的机会。如果我们凭仗着国土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那就有可能连六国都不如了。
除译文之外,还应理解苏洵的深刻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