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学森的中篇演讲稿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2 02:21:01
感动中国方面的,不要太长,最好生平都包括在里面!

辛亥革命爆发两个月后,钱学森在上海出生,民族的危难成为他人生最初的记忆。为了救国,中学毕业的钱学森和当时许多有志青年一样,选择工科作为人生奋斗的方向。1934年夏,23岁的钱学森完成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专业的学业,考取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一年后,钱学森远渡重洋,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专业硕士学位。
  贫弱的祖国,沦为常被耻笑的对象。当一位美国学生嘲笑中国人只会抽鸦片、裹小脚,愚昧无知时,钱学森热血奔涌,噌地站起,对正在哈哈大笑的美国同学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学期末看谁的成绩好?”
  美国学生伸伸舌头,一个人也不敢应答。他们谁也不会忘记,当没有一个人能解答一道复杂的动力学题时,正是这个钱学森轻而易举就给出了答案;当全班都在抱怨试题太难,大部分人考不及格,准备找教授说理时,在教授的办公室门口,他们看到的,正是这位中国学生工整清洁,没有任何错误、圈改和涂抹痕迹的试卷。
  带着为国争光的一股冲劲,钱学森只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硕士学位。1936年,钱学森转学加州理工学院,3年后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他的老师、的。”
  几天后,一份详尽的“意见书”送到了周总理的案头。半年多后的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简短的成立仪式后,钱学森向新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了“导弹概论”。新中国曲折而辉煌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从此正式启动。
  这是一条艰辛的探索之路。当时的中国物资匮乏,人才奇缺,只能借助前苏联的支持,从仿制入手。1960年,正当仿制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前苏联却突然撤走了全部专家。
  困难,激发起的只能是强者的斗志。钱学森和他的同事们毅然承担起研制中国自己的导弹的历史重任。多少个白天、黑夜,多少次测算、试验,凭着中国人的志气、勤奋和智慧,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下前苏联专家有意留下的一个个难题。
  科学的事情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误差。为了把失误尽一切可能消灭在地面,钱学森的工作做到了不能再细的地步。他在基地一呆就是一两个月,大事小事亲自过问。他身边一直带着一本《工作手册》,上面详细记录了每次试验的具体情况。大大小小的异常、故障被列成表格,已经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