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政见为什么和王安石不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7 18:46:45

可能与性格有关,王安石比较激进,喜欢变革,而且是急风暴雨式的大变革;苏轼保守中求进步,可能学问比较渊博,认识深刻,加之性格没那么急躁,所以与王安石有分歧。
但苏东坡并不是完全保守,对于新政的某些方面他还是支持的,他关心老百姓,只要利于百姓的事他一定赞成。

王安石的思维敏捷,思想开拓,其提倡的新政改革,在当时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在一些具体措施上与实际脱离,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在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最终还是失败了!苏轼也是思想很活跃的人,也希望国富民强,所以他并非完全反对新政,而是对王安石不切合实际的一些作法不满而已。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元月)苏轼守丧后返京,二月王安石就升任参政知事(副宰相)主持新政改革,不仅权倾朝野还有神宗皇帝撑腰。按一般处世常理而言,谁都不愿去得罪王安石,可苏轼就是一位性格很倔强、敢说实话的人,连"神"都不畏惧的他能屈从么?当年五月至次年二月期间,他两次向神宗皇帝提交<<上神宗皇帝书>>与<<再上皇帝书>>,反对王安石的一些作法。他告诉神宗应"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锐,听言太广。"应是"自可徐徐,十年之后,何事不立。"即是指出,新政不可操之过急!这里笔者无心对他和王安石的政论分歧谁是谁非,自有史学家评述。不过苏轼所提的不要操之过急的初衷也是好的,只是显得有些保守吧?苏轼还在上皇帝的书中表示"臣非敢历诋新政,苟为异论。如近日裁减皇族恩例,修营器械,阅习鼓旗。"他都赞同。实际苏轼是指限制皇室子孙不考试可直接授官,以及对妃子、公主和官僚的"荫补"办法等,这些措施在限制贵族特权、减少开支和加强军事力量方面都是好的。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在学生考试制度方面的改变,他在<<议学校贡举状>>中指出:历来的以诗赋(指文化知识)取士是可行的,现在要改为以经义(主要指政论性文章)取士是不可行的。对王安石将自己写的<<三经新义>>作为朝庭的指导思想更为不满,他认为这是滥用权势,更抵毁了古代儒家学者等。由于他与王安石硬碰硬,便被王安石的连襟(亲朋)侍御史知杂事谢景温,借口他在丁忧期间贩卖私盐等事弹劾他。虽然查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