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宁的文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8:59:04
学校要求我们去搜索陈吉宁的文献,中英文各两篇,请各位朋友们帮帮忙啊~~~~~~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社会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经济发展效益不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导致我国生态与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型环境污染的新阶段,生态与环境问题表现出显著的系统性、区域性、复合性和长期性特征;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和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经济持续增长并进入重工业化阶段、城镇化和未来农村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生态和环境将面临新一轮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如不转变现行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将严重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这一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于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性描述,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要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为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目标是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系统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通量强度,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物质解耦或减量化;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则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特别是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二者完整地涵盖了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量、能量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