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词《如梦令》回答问题(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9 14:49:41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码?是词人一个人去的吗?从那儿看出来?
3.为什么要争渡?为什么会误入?既然是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4.为什么词人会时常想起这件事呢?

1.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夏季。

2。应该不是。因为词人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
“争渡”一词看,当时游玩的并非词人一个,也许词人当时约了一群年龄相仿的少女,共游溪亭。

3。少女活泼好玩,酒醉之后自然还要比拼,要“争渡”,更显其活泼好玩的一面。
词人玩的很开兴,以至于忘了归路,但玩兴没了之后,她想起了回家,再者天色也已晚了,于是她驾舟,在湖面飘荡,可惜由于 “沉醉”而“不知归路”,于是便顺其自然地误入“藕花深处”。她明知“藕花深处”非“归路”而“深入”其中,正好体现了词人寻找大自然中的乐趣的冲动。

4。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