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负面影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2:46:30
要一些关于辛亥革命的负面影响,最好是某个名人的政治观点,越长越好``谢谢~~~

一直要到了1980年代晚期到1990年代,才开始有人对这种以革命是正面甚至是“革命崇拜”的想法作出反省,章士钊晚年说:“今之论士,语涉辛亥革命,往往过于夸张,估计成功二字,溢量太不知何许。”又如中国的思想史家李泽厚、刘再复等人,认为在20世纪初的中国,保留君主的渐进改革比暴力的革命更能使中国在稳定中发展,袁世凯、康梁、严复、杨度等君主立宪的主张比孙中山更适合于当时的中国。台湾的历史学者也开始对国民党加诸于“辛亥革命”的一些“神话”作消解,重新评估辛亥革命的价值和作用。

西方学者,汉学家和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也有很多研究。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评价辛亥革命仅仅是“政体的变革”,而“基本是上一场失败”。高慕柯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大于它所有领袖的革命,是一次“没有真正领导者的革命”。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散尼尔•佩弗(Nathaniel Petter)对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试图建立起的共和整体给予很低的评价:“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地。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二十世纪初,新知识阶层在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改造社会的新理念——尚武意识。忻平、赵泉民在《学术月刊》做了如下阐述:第一,竭力提倡“尚武精神”,批判旧时的重文轻武观念。第二,从学理上分析和探讨了尚武精神养成的途径和条件。第三,从历史与现实中寻求资源,以激励和养成人们的尚武革命风气。第四,在进行学理探讨和舆论宣传的同时,新知识阶层还成立了尚武社团,进行暗杀等活动,将“尚武”推向极致。在这时期,新知识分子尚武意识的形成及其他们心理上的变化,既是时代变迁的一种反映,也是新知识阶层在维新救亡思潮衰落后继续寻求振兴中华之良方的表现。首先,新知识分子的尚武意识与当时兴起的反清潮流相契合,有力地促使了革命思潮的高涨;其次,尚武意识的形成或多或少地改变了知识分子对“下等社会”的看法,使其视见了基层社会中所蕴藏的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