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都的秋的两个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20:22:31
课文第11段议论的中心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作者是如何把客观的秋景和主观的感情自然结合在一起的?

中心:通过议论说明秋的清静与悲凉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来选择不同的景物,以不同的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写北国槐树一段,渲染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清扫后”几句,给人一清净悠闲的感觉,突出“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悲秋之感,紧扣“悲凉”。

第11段
中心句:“足见-----感触来的”
作用:呼应开篇,把赏秋之情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情与景:
1、秋晨观景;2、秋槐落蕊;3、秋蝉残鸣;4、秋雨闲人;5、秋果
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面对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所以作者选用他们来体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