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 通 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20:26:24

查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通:1、通行,通过,通到。《韩非子·说林下》:道难不通;诸葛亮《草庐对》:西通巴蜀。
2、通报,传达。《史记·陈涉世家》:不肯为通。
3、畅通,没有障碍。《报任安书》:通邑大都。
4、通晓,精通。《汉书》:通于兵事。
5、交往。《汉书》:勿与通。
6、共同的,通常的。沈约《立左降诏》:前代通则。
7、全部,整个。《晋书》:通夜不寝。
8、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公羊传》:公子牙通乎夫人。
9、灵活,变通。《文心雕龙》:变通以趋时。
10、马粪。《后汉书》:以马通薰之。
11、田地单位名。《汉书》:井十为通。
12、量词。用于文书,表示一份。《后汉书》:宜写一通。


tōng
〈动〉
(1)
(形声。从辵(chuò),甬(yǒng)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
(2)
同本义
通,达也。――《说文》
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系辞》
推而行之谓之通。
坎为通。――《易·说卦》
道远难通。――《国语·晋语》。注:“至也。”
血脉欲其通也。――《吕氏春秋·达郁》。注:“利也。”
凝绝不通声暂歇。――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中通外直。――宋·周敦颐《爱莲说》

你可能说的是字义解释中的“通”,比如,“蚤”通“早”。
这是古代汉字的通假现象。
通假字的定义是: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