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是自传的原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9 18:07:23
文中的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本人的理由(2条)
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本人的理由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五柳先生传是通过对五柳先生假想人物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梁朝萧统评价{五柳先生传}说:及以自况,时人谓实录。‘传’是一种文体,是指记录描写人物的生平事迹的文章,另外,专门解释经文的文章也称为传。传的其中一个是自传,是某人自己所写的记录自己的事迹的传记。题目中的传就是这个意思。

【精彩集锦】学生1:五柳先生也是个隐士,文中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古人对自己的籍贯和姓名应该是很注重的,但五柳先生甘愿隐姓埋名,一点也不计较,可见其是个淡薄名利的隐士。

学生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古人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但五柳先生读书却只为会意,读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以看出他的不慕荣利。

学生3:“性嗜酒,家贫……曾不吝情去留。”他喝酒为人,根本不在乎什么俗世客套,有人请喝酒就去喝,也不假装推辞,来了就喝,喝了就醉,醉了就走,一点也不矫揉造作,率真而为。

学生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物质生活这么贫困还这么安然自得,可见其安贫乐道的个性。

学生5:文章里用了很多“不”字,比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作者好像是有意用了这么多“不”。

师:钱钟书先生曾说过,“不”字是这篇文章的眼目。是为了显示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洁身自好的品质。

学生从文本的内容和语言出发,调动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对人物做出了到位的评价。抱着对学生的欣赏和一种课堂的满足感,我即将结束这堂课的学习:“从内容和语言上我们都找到了相似点,那么现在可以在陶渊明和五柳先生之间划上等号了。”突然一个学生举手打断了我的这段结束语。“我觉得不能是简单的等号,他们虽然相似,却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我认为用‘≈’号比较合适。”

这一回答如灵光闪现课堂。一直以来我总在寻找教学中的突发之美,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的偶发才使每一课都充满令人惊喜的期待。“你的想法真不错!同学们觉得这两个人物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