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各军职将军非战时是带领多少士兵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12:59:10
越详细越好,比如卫前后左右征镇安平各将军常辖管多少人?能更具体就更好了!!!!!!!
还有,三国演义中,那些君主总是给某个将领调拨多少人调拨多少人的,仿佛这些将领跟士兵是分开的,把将、兵分别圈在不同的两处养着,要用才临时搭配?好像他们根本就没多少直辖士兵一样。。。这些都帮我解释解释。。
不要复制!!!!!!!一楼的不行!!!

汉朝军队,依据作战行动领域、武器装备和所负任务,区分为步兵、骑兵、车兵和水军四个兵种。平时分别编制、管理、训练,战时混合组军。其中步兵是有汉一代的主要兵种。在京师兵中,步兵占较大比重。如北军八校尉中,其中中垒、步兵、射声三校为步兵或以步兵为主。在郡国兵中,步兵亦居主体地位。

汉代作战部队实行正规的部曲制,以部、曲为基本建制单位。

编制序列由大到小为:
军——部——曲——屯——队——什——伍

军的主管为大将军(位比三公)、将军(位上卿,依次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军作为作战部队的最高编制,通常只有在战时设置。长官由大将军或将军出任。将军受命出征,皆开幕府,置僚属,组成作战指挥机构。每军通常辖有前、后、中、左、右五部(或因作战需要有增有减)。因此,军作为非常设建制单位,人数是因战争需要而设。

部的主管为校尉(比二千石)、军司马(比千石),一般情况下分左、右、前、后、中五曲,或因需要有增有减,总兵力多者六七千人,少则一二千人,大体以一二千人为常制;校尉是仅次于将军的高级武官,地位较高,其所领部校一般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

曲的主管为军候(比六百石)、千人(比六百石),一般情况下,每曲分左、右两屯,编士兵200余人,但有时会多至500人。

屯的主管为屯长(比二百石),每屯分前、后两队,编士兵约100人。

队的主管为队率(比百石)、队史(比百石),每队分前、后、左、右、中共5什,编士兵约50人。

什的主管为什长(斗食),每什分两伍,编士兵10人;
伍的主管为伍长,每伍编士兵5人。

三国军队的编制基本上沿袭汉制,但由于各国之间的战事频繁,将领与部属的关系变换频繁,军队的编制常常也不那么规范,经常会有同一官职而所统的兵力相关很大。而且随着因军功成为高级将领的人数的不断增多,出现了很多新的将军名号,造成了将军多而统兵少的现象,统兵人数没有满员的现象较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