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20:15:41
急救a !!!!!

据说原来应做“借书一瓻,还书一瓻”“瓻”和“痴”音同,本是古代乘书的器皿,此话原意就应该是借书应该原物奉还,完壁归赵之意乍一看大家可能不认得这个字,念chi,解释为古代的一种陶制酒器。宋.朱敦儒的《闻见后录》中有记:“霓裳拽住裙休去,待我醒时更一瓻”。 说个典故大家就明白了,古代有借书还瓻的典故,意思是但凡藏书之人都怕人来借,好友相邀不得不借,书又不能白借,借书之时,必须相书的主人送上一瓻酒,还书时同样还的人送上一瓻酒,谓之“借书一瓻,还书一瓻”。就是提醒借书者该向书的主人送点酒,意思意思,同时这才体现了书的价值。
  这个谚语传到唐代,唐人在记载中把“嗤”改成了“痴”。如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今人云:借书还书,等为二痴。”意思是说,自己有书借给别人看,是傻瓜;借了别人的书还给别人送去,也是傻瓜。这谚语这么一说,意思似乎好理解一些了:它是对俗间常有的借物不还的恶习的讽刺。不少人借了人家的东西,使着顺手,舍不得归还,就佯装忘了,心安理得地据为己有,让人家讨也不是,不讨也不是。恕我直言,这毛病在知识界也很严重,尤其是在私人之间借书的问题上。本来,书是给有知识的人看的,有知识者应该有教养,但事实并非如此,知识和教养不是一回事,君不见,孔乙己先生偷了别人的书,因为他偷的是“书”,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叫偷吗?”至于“借”,那更是小小不言,整天满脑子研究学问,何暇拘挛于借、还这些小节?于是借书不还是正常的,借了还的反而是傻瓜;也正因为借书者有这样的行径,所以那些藏书者也就长了心眼,有书概不外借,谁把自己的书借给别人,谁就是傻瓜。这就是“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谚语的根据。据说马克•吐温有一句名言:“千万别把书借给你的朋友,因为我书架上的书都是借来的”。他还在自己的书架上贴了个小纸条:“书和老婆恕不借人”。看来此风气不光在中国,在美国也是这样。后来,“借书一痴还书一痴”这两句谚语在传说中还踵事增华,从“一痴、二痴”发展到“四痴”。李匡乂《资暇集》:“借书:俗谓借一痴,与二痴,索三痴,还四痴。”它说得更细致、更全面:明知人家不借,开口向别人借书,此为一傻;明知人家不还,偏把书借给人家,此为二傻;对不还书者拉下脸皮去讨,此为三傻;人家一讨就乖乖地给了人家,此为四傻。贷、借、索、还他全给否了,这实际上就是说,读书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