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2:11:47

洞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制,石头上的洞有一两个,才与石头本身想符合.一个小山如果顶上大而中间很小底部有很大,虽然这样有一定的美,是是观察起来是不美的.

洞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制,石头上的洞有一两个,才与石头本身想符合.一个小山如果顶上大而中间很小底部有很大,虽然这样有一定的美,是是观察起来是不美的.

附原文
○小山

小山亦不可无土,但以石作主,而土附之。土之不可胜石者,以石可壁立,而土则易崩,必仗石为藩篱故也。外石内土,此从来不易之法。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

瘦小之山,全要顶宽麓窄,根脚一大,虽有美状,不足观矣。

石眼忌圆,即有生成之圆者,亦粘碎石于旁,使有棱角,以避混全之体。

石纹石色取其相同,如粗纹与粗纹当并一处,细纹与细纹宜在一方,紫碧青红,各以类聚是也。然分别太甚,至其相悬接壤处,反觉异同,不若随取随得,变化从心之为便。至于石性,则不可不依;拂其性而用之,非止不耐观,且难持久。石性维何?斜正纵横之理路是也。

小山可以没有土,可以以石头堆砌而成,泥土就附在石头外面.土是不能和石相比的,石头可以立起来,而土不行,它必须依仗着石头才能立稳.外面用石头里面用土,这样的做法自古以来就没有人采用过.
说山石的美丽都蕴涵在透,漏,瘦三个里.这里通向那里,那儿又通向这儿,如果有道路,这就是所谓的透;石头上有洞,四周看起来很可爱,这就是所谓的漏也,;陡峭的山壁在半空中挺立,不向任何东西依靠,这就是所谓的瘦.对于石头透和瘦二字越突出越好,然而漏过了就反而不好了,如果到处都是洞的话那不就好比窑内烧成的瓦器了吗,洞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制,石头上的洞有一两个,才与石头本身想符合.一个小山如果顶上大而中间很小底部有很大,虽然这样有一定的美,是是观察起来是不美的.
石头上的眼很忌讳圆,即使有生来就是圆的,也是旁边有很多的碎石,是石头有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