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论据和例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4:35:50
是用来辩论的

儒家文化精髓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北京为迎奥运正大力开展礼仪教育。"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攀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人而无言,不知其可也。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一开篇,学而第二,有子就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段话清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