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或儒家经典中关于"忠,孝,礼,义"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8 12:47:54
这四个方面的名言以及对于这些名言的评论.请逐一叙述,分开写.
请简单一点,叙述上少一点,只要名句加结论就可以了,我不想自己再做整理.谢谢配合!

千百年来,深受着至圣先师的熏陶,沐浴着忠孝礼节的中国士人循着儒家的经典教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所推崇的一种由对父母之孝而推及到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辞让之心”使中国成为处处可见“礼”的礼仪之邦,“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则把义气之道当作是品德高尚之人一种必要的节操。儒家那广博而深邃的思想影响着士人之中的无数,于是他们高唱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样一段可以直接用了.这样楼主会喜欢吧!

孝:

《孟子》提到了周代的伦理风俗:“不肖有三,无后为大。”保护传承祖先的基因血脉,实现发扬家族的社会功德,保证子女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人父母的法理责任和历史使命。忽视/虐待子女,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者,不配以儒教恶俗倚老卖老,因为这是悖逆自然法的。


《孟子》本位主义主观片面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曾经作为家国代群越界侵权的“规矩”(心性群氓“推己及人”地发泄维护,代代相传)。而《礼记·礼运·大同篇》反映了万恶的儒家天下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美好空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隶社会的礼已逐渐废除。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韩非子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

义:
《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