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9:26:41

好声色,喜美食,图名利,求安逸. (说的是人性吧)

荀子说的:“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

意思是,像眼睛喜欢华色,耳朵喜好音乐,心中渴盼利益,身体追求安逸,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感觉到了就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后天事情促发养成的。

这段是荀子证明性本恶的经典句子……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荀子说的这话,大概没有谁会反对。
??孟子也不反对。耳好听,目好色,口好味,的确如是。不过孟子会说,荀子所说的心,不是心的根本,不是“本心”。
??心跟耳目口不同的地方在于,它能思。而这决定了人不会完全为物欲所蔽。
??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荀子说人性本恶,化性起伪。就有人问了:“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
??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
??孟子自然不如此认为,圣人也是人,涂人也是人,在本性上有什么不同?
??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所以孟子并不否认好味、好声、好色都是人之所悦,但同样,理义也是每个人的心里都乐意接受的。甚至,说乐意接受还不够,应该说是人心本具的才对: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孟子不是一个极端主义者。他没有放逐人的耳朵,眼睛与嘴巴。
??孟子也不是一个等级论者。他认为人在本性上都是一样的。劳心与劳力者,仅仅是职能上的区别。当大官的,仅仅是人爵罢了,而天爵,则大家都可以达到。那些以天爵求人爵,得人爵